——昔日茅草坡 变身菜市场——
“以前的青云路就是一块茅草坡,附近农民养的猪经常散养在那儿,经常是尿一滩,屎一堆的。路周围全是那种茅草棚和泥巴做的房子,没想到现在变得这么热闹了”。1975年就居住在青云路附近的姚林忠老人,对青云路的今昔变化感触颇深。
1966年遵义路一段全景
上个世纪80年代初,曾经荒芜的青云路周边逐渐发展,修建了棉纺厂宿舍等一批批楼房建筑。随着城市发展,地处南明区中心区域的青云路,其地理位置优势逐渐凸显出来。道路两边开始出现了一些小门面房和住宅,周边郊区的农民也时常过来赶集购物,卖菜的、卖猪的、卖各种小玩意的商人都聚集在此。后来逐渐发展成一个较大的菜市场,也就是以前的老新路口农贸市场。
随后,从贵阳到北海的高速公路修通后,经常有贩海鲜的货车在此卸货叫卖,逐渐形成了贵阳较大的一个海鲜市场。市场形成后,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买肉、买菜、买海鲜,好不热闹。当时是贵阳市主城区最早形成的大型农贸市场之一,也是当时贵阳市人气最高的农贸市场。
——老市场变身新市场——
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发展,市场布局、附属设施等方面的“硬伤”日益凸显,市场规模、档次及管理水平亟待整治规范,大量占道摊点和破损的道路让市场在早晚交通高峰期间拥堵不堪。特别是每日清晨,水产品批发装运的大型车辆乱停乱放、用于运送海鲜的废弃物排放等,造成严重交通堵塞,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,老百姓对此反映强烈。我区相关部门曾多次进行整治,效果却不明显。
为此,在 2010 年贵阳市开展“三创一办”工作时,根据政府的统一部署,新路口农贸市场以租赁的方式,于 2010 年 6 月整体迁入商场式结构的“城市方舟”一至三层进行临时过渡经营,解决了马路市场造成的交通拥堵、环境卫生脏、乱、差的现象。
2017年 新路口农贸市场
为给广大市民营造干净、舒适、有序的购物环境,2017年12 月 29 日,经过规划定点的青云都汇农贸市场完成修建、装修完毕后,将新路口(过渡)农贸市场整体搬迁至相邻的青云都汇新市场营业。
在青云都汇农贸市场里,一排排整齐的摊点映入眼帘,相比新路口(过渡)农贸市场,这里的经营空间更大、环境更整洁。
“盼了这么久,新市场终于建好了,我们经营户总算有了固定场所。”自 1993 年起,郝守兴便在新路口农贸市场经营干货食杂,说起即将搬迁到青云都汇新市场,郝守兴十分高兴,也十分期待,“新市场摊位全部在一层,更加方便市民买菜,我们的生意肯定会更好。”
新市场除安置新路口(过渡)农贸市场的经营户外,还将引进贵州知名农产品销售企业,如贵州双汇食品公司、黔五福、牛鼎世家和南明区电子商务重点企业“农集”等知名企业入驻市场,不断提升新市场整体形象。
——四年巨变 智慧重生——
自2017年整改搬迁后,市场区域内公共设施陈旧、排水不畅、地板湿滑等问题有所缓解,但面对与日增多的客流量,市场内卫生环境、配套服务等问题亟待解决。
为了让贵阳市民买得舒心、吃得放心,2021 年南明区对新路口农贸市场实施提升改造,完善相关软硬件设施、改善环境卫生条件、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,切实为市民朋友提供一个整洁美观、服务优良的购物环境,全力打造群众满意的“菜篮子”,守护百姓们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与其它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不同,新路口农贸市场将以创建“三感社区”为抓手,以现代化、特色化新型菜市场为核心,按照社区便民消费中心(邻里中心)标准进行改造,复合餐饮、社区服务等便民服务功能,打造南明区社区便民消费中心(邻里中心)示范试点,满足周边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和基本配套服务需求。
除了进行室内装修、门头美化、完善消防设施、给排水统一改造设计等改造工作外,新路口农贸市场还将按照智慧农贸市场标准,对每个摊位增设移动支付设备、智慧菜价询问触屏系统,在信息化时代下为市民带来别样的消费体验。推进农贸市场智慧化建设,着力提升“软服务”也是新路口农贸市场改造的一大特点。
百姓餐桌,民生大事。农贸市场事关老百姓的“菜篮子”“米袋子”“果盘子”,是百姓民生的温度计。新路口农贸市场为五百余户商户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,同时也为周边3.5万余群众生活、购物提供更大便利。
扫一扫关注微信